查看原文
其他

战火中历练的老兵池德超

池氏网 池氏网 2019-08-14

推荐阅读: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池氏文化精粹辑要(2018年8月收录)


池氏网推荐语:


从18岁到30岁,他将青春献给了人民军队。战火和伤痛如暴风雨袭来。他将枪口对准敌人,从不后退。


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碾庄战役……


他的一生是为革命的一生,值得我们所有池氏后代学习!祝愿他身体安康、一切平安顺利!





战火中历练的老兵池德超



2018年08月01日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作者:陈玲


池氏网补充:


人物简介


池德超,1926年10月出生于江苏沭阳。1944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新四军二师五旅十四团一营三连通讯兵,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血战孟良崮等战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场上都洒下了鲜血,至今炮弹片仍留在体内。


上世纪50年代转业至芜湖,后调至合肥,在合肥市药政管理局、供销社等单位工作。1982年底离休。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一位叫池德超的军人,如今已是九十二岁的高龄,从当年的冲锋少年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耄耋老人。


他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碾庄战役……战火不停,负伤不断,池老的肺部至今残留着无法取出的子弹碎片。在池老的家中,且听老人讲述那段难忘的革命往事!


池老于家中接受采访


“我的师长是罗炳辉!”


1944年7月,刚满18岁的池德超瞒着父亲加入了新四军,从此开始了南征北战。“我当时参加新四军的时候,我们对日本鬼子的反攻战已经开始!”池老打过两次鬼子,“第一次是在江苏宿迁,第二次是在山东枣庄。我们拔掉了鬼子很多据点,俘虏了大约二十个鬼子。”


1945年,当部队开到山东沂水附近时,我见到了我们师的罗炳辉师长。那里的地主、恶霸跑了,师部就设在一个地主的家里。据池老讲述,罗师长是很胖的一个人,行军得骑着骡子,还得两匹轮换着骑;毛主席说他是“罗胖子”。可这“罗胖子”不简单,1933年任红九军团军长,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1943年起任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


罗师长最厉害的还要数枪法准。 有一天在师部,吃完饭有战士让让罗师长给大家露一手。“师长顺手接过一支枪,就在不经意间,几乎是我们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时,朝着十几米外的一只麻雀‘啪’的一枪,麻雀应声落下。在旁边围观的一群战士惊得睁大了眼睛!这可是我亲眼所见!提到枪法准,罗师长说,‘我这都是子弹练出来的!’”


池老珍藏的与战友的合影


1946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向山东解放区进攻,罗师长放弃治病赴鲁南指挥。“我们新四军绝大部分都是南方人。今天我们南下,不是回家探亲,而是要打胜仗的!”池老笔划着罗师长当时的动作给我们看,“攻克下枣庄,罗师长因病去世了,才49岁!”说着池老掩饰不住的悲伤,偷偷试掉了眼角的泪水。后来,为了纪念罗师长,“安徽省天长市在1946年6月至1960年1月间,曾两次改名为炳辉县。”


“血战孟良崮!粟裕老总‘虎口拔牙’和‘中心开花’的战术奇袭敌军”


1946年10月,蒋介石命令张灵甫率74师向江苏省涟水县进犯。当时,池德超是连队的通讯兵,经常连夜往营部送信。有次他不小心掉进了化粪池,顾不得浑身的臭味,爬起来继续前进。


“那时,夜里74师的火炮向我们的阵地轰炸不停,白天更有敌军飞机低空轰炸。我走上一个木桥,桥上全都是尸体和鲜血,走路都打滑。敌人扔炸弹的飞机来了,我就趴在尸体上躲炸弹……”池老说,1947年5月,粟裕老总当机立断,采取“虎口拔牙”和“中心开花”的战术奇袭敌军,以6个纵队的兵力向孟良崮上的74师发起总攻。74师负隅顽抗了整整3天后全军覆没,张灵甫毙命。


依然精神抖擞的老人在采访时显得十分和蔼


“老百姓都是好人啊,救了我的命!”


池老回忆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血战孟良崮时,一发炮弹落在了池德超的身旁,他负了伤,吐血不止。老百姓抬着担架将他运下战场,送进野战医院。


“我记得当时受伤了,就模糊地看到一个穿白大褂的护士过来,问我可要喝米汤;我刚喝了两口,飞机来了,炸弹炸得到处都是……”轰炸结束后,护士不见了!路过的老百姓就将混杂着被炸起的尘土的米汤一口一口地喂我喝下了,然后老百姓就把我抬着跟部队一起走了。路过一片洼地时,“我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拿手舀起水来喝。老百姓抓着我的手说:‘小同志,你现在可不能喝水啊!重伤后喝水是要大出血的。’”老百姓的救命之恩,让池老感恩至今。




从18岁到30岁,他将青春献给了人民军队。战火和伤痛如暴风雨袭来。他将枪口对准敌人,从不后退。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碾庄战役……他所经历的一系列战役,反映了华野创立前后的历史印记。


经历过多次血战,1956年池老正式转业。 1982年底,从合肥市供销社正式离休。虽然如今年事已高,但在与记者对话时,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他让我们感到,在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支撑生命得以继续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勇敢地活下去。


老人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采访时,老人妻子生病住院,老人拿出年轻时和妻子的合影与众人讲述:


我的妻子傅祥华


1954年,傅祥华成为我的妻子。


为抗美援朝战争训练新兵结束后,我老伤复发,住进位于芜湖市的一家军事医院。医生建议我退伍休养。退伍后,我转业至芜湖的一家地方医院。


在那里,我遇见了傅祥华。她是组织给我介绍的,帮助我们这些老兵安家。我说:我比你大十岁,也没有文化,你愿意吗?她觉得我品质很好,讲话不绕弯子,于是和我结了婚。


我妻子当时也是一位孤儿,1936年出生于芜湖市。日寇在此扫荡时食河豚中毒,于是用毒气、枪炮报复沿岸百姓。妻子的父母双双遇难,年仅28岁、26岁。


结婚后,老伴对我非常好!可以说,没有老伴,我是活不到今天90多岁的。为了让我康复,婚后,她不让我抽烟喝酒,每天给我下面条、面疙瘩,助我消化。


调到合肥,直至离休


1958年,单位为响应支援省城建设的号召,将我从芜湖调至合肥市药政管理局工作,老伴随我一起来到合肥。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合肥市里很多人以有一只红袖标为荣。文斗很快发展为武斗。在三里街、大东门、工大北区等闹市区,人们打红了眼。我们在屋内只能贴着墙走。我感觉二十年前我们打仗都没有这么乱过。


1967年8月30日,我和我的几个孩子差点死在了这一天。当时,我坚守在三里街上的糕点果品公司里,看护着货架上的商品——这都是国家财产。已经四十多天没有下雨了,合肥郊外的大地一片荒芜;市内的造反派们却打得异常激烈,街边店铺大多被洗劫一空。我的四个孩子,十二岁的老大背着老四,带着老二和老三冒险来到公司。他们实在受不了高温,过来吹吹电风扇。“爸爸,我要喝水。”就在我领着四个孩子转身入内倒水的时候,一伙人驾驶货车冲进公司大门,货架全部坍塌。


不幸中的万幸,从尘土中爬起的我们都没有受伤。孩子们却连续好几个晚上做着噩梦、冒着冷汗……


好在国家不久后恢复了生产和社会秩序。


改革开放后,我们一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1982年底,我从合肥市供销社离休回家,到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文化自信  一个家族崛起的根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